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

  • 入會咨詢:125641455    投訴反饋:13886711155
文章
當前位置 :首頁 > 通知·新聞 > 行業新聞
江西省印發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2022-06-15江西省人民政府點擊量:624
江西省印發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智慧城市網 政策法規】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江西省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具體内容如下: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西省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江西省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5月27日
 
  (此件主動公開)
 
江西省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戰略部署,加快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以政府數字化轉型驅動治理方式變革,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綱要》《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綱要》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現狀和總體要求
 
  (一)發展現狀。
 
  基礎條件不斷夯實。當前,全省政務雲資源體系已基本建成,政務外網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構建了全省一體化大數據共享交換體系,人口、法人、電子證照、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社會信用等基礎數據庫投入使用。統一電子印章、公共支付、短信服務等應用支撐平台建成使用。“贛服通”已成為江西一張靓麗名片,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的廣泛應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問題有待破解。政務外網使用效率不高,部門專網仍然大量存在,政務系統未全面上雲,政務雲不能滿足系統雲化需要;部分高頻政務數據未共享或共享質量不高,部門業務協同水平整體偏低,一些公共數據尚未歸集共享;一體化應用支撐體系尚未建成,5G(第五代移動通信)、AI(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運用水平有待提升;通過數據共享創新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手段的舉措不夠,數據要素流通市場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
 
  發展環境深刻變化。從數字化發展趨勢看,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核心競争力成為共識,這對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提升數據服務效能提出了新要求。從全面建設“六個江西”的戰略全局看,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運用大數據促進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從“作示範、勇争先”的新使命看,深入推進政府自身改革,跨越式推動數字政府建設走在前列,必須運用系統理念全面推動全省各級政府加快集成創新。
 
  (二)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踐行“作示範、勇争先”的目标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政府信息化轉型驅動治理方式變革,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政府運行新形态,全方位推進政府政務流程再造、業務模式優化、決策水平和履職能力提高,助推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2.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數字政府建設各領域各環節,貫穿于政府數字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全過程,确保數字政府建設的正确方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數字治理優勢,着力破解企業和群衆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堅持數字普惠,縮小“數字鴻溝”,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數字政府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改革創新引領。圍繞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着力強化改革思維、法治思維和創新思維,堅持目标導向、問題導向,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數字化轉型撬動政府治理各方面改革創新。
 
  堅持數據融合共享。加強數據彙聚融合、協調共享、有序開放和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加快政府經濟決策數字化,提高政府決策科學性和管理服務效率,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堅持系統整體協同。強化系統觀念,加強系統集成,提升集約化建設水平,統籌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注重強化與各領域改革措施有效銜接,統籌推進、協同發展。
 
  堅持安全自主可控。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并重、促進發展和依法管理相統一,嚴格落實網絡安全各項法律法規制度,全面構建制度、管理和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政府安全防護體系,不斷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風險防範水平,切實保障網絡和數據安全,依法保護個人信息。
 
  3.發展目标。
 
  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通過全方位、協同性、智能化變革推進數字政府建設。2022年底,建立高位推動、權責明确、統一協調的數字政府工作機制,數字基座能力得到有力夯實,一批數字政府重點應用項目上線運行;到2023年底,建成一體化數字基座,大平台共享、大數據慧治、大系統共治的頂層架構基本形成,經濟調節、綜合監管、協同治理、公共服務、政務運轉、政務公開等領域數字化應用初見成效;到2024年底,建成上下聯通、左右貫通,業務體系、管理體系、技術體系“三位一體”的數字政府,在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形成一批有示範效應的數字政府特色應用,數字政府建設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經濟調節質量優秀省份。充分應用大數據技術,廣泛采集、彙聚、分析經濟運行、财政金融等領域數據,強化數字技術在宏觀經濟運行監視、管理決策、政策效能評估中廣泛應用,全面提升政府經濟調節智能化水平。
 
  ——綜合監管模式示範省份。完善“互聯網+監管”“雙随機一公開”等平台,完成與國家平台及其他省市平台對接,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聯合監管,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專業監管,構建基于信用的新型監管模式。實現執法監管平台承載的監管事項比例達80%,公共監管重點領域全流程90%可追溯。
 
  ——政務服務滿意度一等省份。升級優化江西政務服務網,将“贛服通”打造成為全國政務服務品牌标杆,提升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能力,實現95%以上的服務事項線上線下全流程全省通辦,100%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數字鴻溝不斷縮小,群衆滿意度顯著提升。
 
  ——政務環境透明度一流省份。聚焦公開事項标準化、解讀回應規範化、政府網站集約化、政務新媒體矩陣化、政務公開專區集群化,創新政務公開工作思路和方式,大力推進26個重點領域政務公開标準化規範化建設,深入推進政府網站集約應用,建設以省政府微信公衆号為龍頭的全省政務新媒體傳播矩陣,提升政務公開專區建設水平,着力打造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
 
  ——政務運轉效能領先省份。健全政務運轉機制,顯著提升政府機關辦文、辦會、辦事、督查督辦和值班管理效能,提升部門間智能化協同能力。着力打造全省政務協同總品牌,全面提升政務協同辦公平台用戶覆蓋面,全面實現與各部門辦公系統、主要業務應用系統聯通,政務外網高清視頻會議系統實現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政務協同水平持續提升。協同推進鄉村治理、城市治理、社會治理、應急管理、生态治理等數字化建設,提升協同治理水平,确保協同治理成效保持全國一流,公衆安全感滿意度達到95%以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協同治理格局。
 
  ——數字基座水平先進省份。一體化數字基礎支撐能力全面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應用,數字基座的智能化水平和覆蓋面全面提升。完成省市縣鄉鎮(街道)電子政務外網升級改造,政務雲全面擴容,政務大數據中心省市兩級全覆蓋。非涉密政務系統上雲率達到80%,政務外網接入率達到80%,電子證照用證率70%,政府部門電子印章覆蓋率90%。
 
  (三)總體架構。
 
  圍繞品牌建設、應用體系、數字基座、保障措施,構建“1267”總體架構,引領數字政府高質量發展。
 
  “1”:一體化數字基座。升級改造電子政務外網,提升政務網絡支撐能力,優化完善政務雲平台,推進政務大數據中心一體化建設,完善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統一應用、運行維護、标準規範三大基礎支撐。
 
  “2”:兩大平台建設。不斷優化“贛服通”政務服務平台,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打造“贛政通”政務協同平台,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6”:六大保障措施。做好組織領導、政策法規、資金保障、隊伍建設、考核評估、安全保障六大保障,為數字政府建設保駕護航。
 
  “7”:七大應用體系。聚焦經濟調節、綜合監管、協同治理、公共服務、生态治理、政務運轉、政務公開七大領域數字化應用,全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二、主要任務
 
  (一)建立科學精準的數字決策體系。
 
  1.加快政府決策數字化。
 
  構建一體化數字決策體系。利用數據關聯分析、數學建模、虛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術,以經濟運行、社會發展、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為重點,以省直部門現有相關系統為基礎,建立以省級數字決策系統為核心、省直部門和市(縣、區)為分中心的全省一體化可視化數字政府決策系統。通過數字決策系統進行模塊化分析和政策模拟來實施趨勢預判、精準調控,開展政府數據治理、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應用等領域的決策咨詢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專業支撐,形成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科學化、精準化決策體系。
 
  提升經濟運行監視分析能力。有效整合分散在各單位、各環節、各領域中的市場主體、投資、公共資源交易、稅務、社保、能源、金融、信用等業務數據,提取融合通信運營商、搜索引擎、互聯網平台企業等互聯網行為數據,實現各類海量信息資源的高效彙聚、存儲、加工、處理、分析、融合和動态展現。探索構建包含非傳統統計數據的宏觀經濟監視評價、景氣分析和智能預測模型,形成集形勢研判、景氣分析、政策評價等功能于一體的宏觀經濟運行監視分析支撐體系。
 
  2.推進行業經濟決策應用。
 
  工業運行監視調度和行業管理應用。加快智慧工信“一網通辦”平台的推廣應用,推進大數據、區塊鍊、AI、VR(虛拟現實)、5G等新技術在工業運行調度、行業服務和管理、安全預警等方面創新應用,推進江西工業雲、江西工業大數據融合平台、無線電管理一體化平台等升級,推進重點産業高分辨率衛星觀測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推進江西地方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态勢感知平台、工業運行監視調度平台和産業集群管理調度系統升級改造,支持重點地市和重點行業平台建設,開展企業工控安全試點工程,構建全省工業互聯網安全監視服務體系。
 
  推進數字财政建設。構建财政一體化核心業務系統,建立預算管理、社會保障資金信息管理系統,優化财政資金全生命周期和全面績效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的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依托省級财政數據中心,提升财政數據分析水平,彙聚本省财政數據及相關外部數據,結合本省财政業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構建财政數據分析主題模型,多方位、多角度推進财政數據綜合利用,對财政資金管理各個環節結果進行反饋。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決策,促進信息系統智能化,更好發揮财政在省域治理中的作用。
 
  (二)打造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監管體系。
 
  1.提升在線監管能力。
 
  擴大“互聯網+監管”平台應用廣度和深度。規範監管事項名稱、編碼、依據和流程等,形成與全省權力清單相協同的監管事項目錄清單并實施動态管理,推動“照單監管”。推動各級監管數據歸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強化監管數據治理,提高監管效能及決策水平。加強市場監管、公安、生态環境、交通運輸等政府部門執法監管系統與省“互聯網+監管”平台數據共享,實現執法監管“一網通管”。運用物聯網、視頻監控、衛星遙感等技術,積極推進非現場監管,推進全省非現場監管資源應彙盡彙,強化監管信息的互聯互通,及時發現防範苗頭性風險,提高監管智能化水平。不斷優化完善風險預警系統模型功能,擴大風險防控行業領域,提高監管的前瞻性和精準性。依托“贛政通”平台部署移動執法監管應用,實現“掌上監管”。加強與國家一體化在線監管平台的互聯互通,實現跨區域聯合監管。到2023年底,非現場監管資源對接率達50%,監管數據共享率達70%,部門監管系統與省“互聯網+監管”系統對接率達70%。
 
  提升“雙随機一公開”執法監督平台應用覆蓋度。充分融合監管數據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贛服通”平台等數據,提升“雙随機一公開”行政執法監督平台的應用覆蓋度,為完善執法程序、規範執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協調監督提供技術支撐,實現“雙随機”執法檢查“集中統一、分類分級”監管。完善網上銜接、信息共享、溝通便捷、防範有力、查處及時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工作協作機制,實現全省各級各類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間的執法信息共享、辦案業務協同,增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工作合力。
 
  2.深化重點領域監管。
 
  市場監管。全面整合各類市場監管業務應用,形成全省統一的市場監管應用體系,包括市場準入準營平台、市場監管平台、行政執法平台、綜合管理平台等,強化市場監管信息化水平,加強對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和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的全過程質量管理和安全監管執法,加強與醫療管理、醫保管理等銜接,有序推進醫療器械唯一标識實施工作。依法依規整合市場監管部門的市場監管、消費維權、行政執法信息以及相關信息,形成市場監管大數據資源體系,依法運用多源數據為市場主體精準“畫像”,支撐市場一體化監管的統計、預測、預警、報警、評估等分析型應用,提升市場監管風險預判和處置能力。加強對以平台經濟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的監管,促進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金融監管。推進地方金融監督信息化,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金融科技手段,對地方金融組織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分析、評價和監督管理。完善金融綜合服務平台,依法依規将市場主體相關信用信息納入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江西),推進金融監管及風險防範數字化應用。
 
  工程監管。全面整合省級相關系統和數據資源,加快工程質量安全監管領域信息化建設,對危大工程、工程消防檢測、工地人員、工地揚塵、施工噪聲、泥頭車等工程施工現場的各項監視數據進行數據采集、共享交換和深度分析,全面提升智慧工地數字化監管水平。
 
  3.加強信用監管互聯。
 
  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升級改造省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構建綜合信用數據共享庫和江西省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管理體系,加強信用分級分類管理,依法依規持續推進信用主體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基本實現以評價結果為依據的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圍繞應用服務急需的關鍵領域與核心數據,依法依規加快推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推進科研誠信責任主體評價體系建設,加強科研誠信責任主體信用信息分級分類管理和應用,将科研誠信管理貫穿到科技活動全過程。優化公共信用綜合評價體系,充分整合綜合服務、監管、金融信用信息,生成個人、企業服務“贛通分”信用分值,重點推進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
 
  深化公共信用評價。依托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支持各有關單位開展行業信用評價,探索建立行業信用評價标準,實施差異化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加快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機制,推動監管信息互聯互通,構建覆蓋所有市場主體的信用監管體系,推動公共信用信息在行業信用監管領域的融合應用。
 
  加強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依法依規加強以支撐“信易貸”為重點的“雙公示”數據、信貸數據、履約數據、水、電、煤氣、稅、社保等信息的歸集,實現政府信用信息與金融機構信貸數據的有序共享共用。構建江西省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體系,搭建金融機構與誠信中小微企業貸款融資橋梁,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融資服務,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三)建立共治共享的協同治理體系。
 
  1.智慧化城市治理。
 
  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BIM(建築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技術,完成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含人防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搭建供水、排水、燃氣、熱力等設施感知網絡和地面塌陷隐患監視感知系統,實現對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的安全監視與預警。統籌建設“城市大腦”,推動與CIM基礎平台深度融合,推進城市空間“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統籌建設時空大數據平台,完善城市數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統,打通社區末端、織密數據網格,整合多領域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支撐城市健康高效運行和突發事件快速智能響應。完善綜合管理信息平台,擴展完善實時監控、模拟仿真、事故預警等功能,實現管理精細化、智能化、科學化。到2024年各設區市“城市大腦”通用平台基本建設完成,打造3-5個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探索構建社區智慧服務體系,完成社區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數字化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推行政務服務社區“就近辦”“自主辦”和“一窗式”集成服務,實現便民服務更加智能、政務服務更加便捷、社區治理更加高效。創新社區治理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推進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到2024年,建成20個高品質智慧社區。
 
  2.數字化鄉村治理。
 
  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建設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提升全省自然村組通寬帶網絡覆蓋比例。繼續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構建為農綜合服務平台,推動“益電信息社”服務覆蓋全省行政村。加快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推進全省鄉村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農業等方面的建設。
 
  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能力。提升農村基層黨建信息化水平,完善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功能,推廣網絡黨課教育。推進基層黨建标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建成覆蓋所有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的基層黨建信息化網絡。探索推動黨務、村務、财務網上公開,暢通社情民意。加快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建設農村地區“雪亮工程”,着力提升農村地區覆蓋面,推進城鄉視頻監控連接貫通。紮實推進“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台建設,暢通群衆監督投訴渠道,切實把群衆反映的問題解決在基層,實現鄉村管理精細化、群衆上報便捷化、問題處理及時化和長效管護科學化。
 
  深化信息惠民服務。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進涉農服務事項在線辦理,促進“網上辦”“指尖辦”“馬上辦”,提升人民群衆滿意度。加快政務數據資源共享,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鄉村辦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深入推進“互聯網+”在鄉村教育、醫療健康、養老、金融等方面應用,完善省市縣三級融媒體中心功能,拓展“新聞+政務+服務”等服務。建立基層服務導辦、幫辦、代辦機制,實現服務普惠化。
 
  加強涉電信息資源融合利用。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推動基層治理數據資源共享,根據需要向基層開放使用。推動各部門涉電信息資源與省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對接,充分融合農業、商務等政府部門以及銀行、電信運營商、電商企業等經營主體服務站點資源,對現有鄉村信息服務站點采取聯合挂牌、資源共享等方式,實現一站多用、功能疊加和可持續運營。
 
  推動數字賦能鄉村振興。通過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産業、生态、文化、治理、服務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促進實現鄉村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實施“互聯網+小農戶”計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推廣“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等網絡平台,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内生動力。
 
  3.精細化社會治理。
 
  推進智慧司法建設。搭建網上刑罰執行一體化平台,加強“智慧監獄”的人工智能新技術應用,打造監獄安全防護的“銅牆鐵壁”。以創建全國“智慧矯正中心”為抓手,全力推進“智慧矯正”應用,實現對社區矯正對象立體化的精準掌控。實施“智慧法治”工程,推進行政立法、備案審查、行政複議、行政應訴、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智能化,健全法治政府建設科技保障體系,全面建設數字法治政府,積極探索“區塊鍊+法治”示範應用,大力構建全省法治區塊鍊大數據平台。推進“智慧戒毒”建設和應用,提升戒毒工作智慧化水平。依法依規推進特殊人群網上監管,實現對特殊人群的可查、可控、可幫、可管。推進“江西12348”公共法律服務集群建設,促進我省公共法律服務提檔升級。推進遠程會見“鄉鄉通”工程,構建司法行政遠程執法和服務體系。
 
  推進社會治安智能化建設。加強網絡、安全、運維、雲計算等公安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夯實警綜平台、視綜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等公安應用支撐體系。持續完善公安大數據平台功能,各級政府加強推廣,強化相關數據接入,強化公安業務應用,促進“智治”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提升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能力,提高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開展“智慧公安”建設,提升公安機關在維護國家安全、打擊違法犯罪、築牢治安防控、優化管理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推進警務工作數字化轉型和警務數據的安全、合法、合規、有條件共享,推廣移動警務應用。
 
  提升社會矛盾化解能力。健全鄉鎮(街道)矛盾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決機制和心理疏導服務機制。深化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和排查調解應用能力,将覆蓋面延伸到交通事故、醫療衛生、征地拆遷、物業服務、山林土地水利礦産資源權屬等重點領域,推動矛盾糾紛化解相關平台互聯互通,提升網上信訪、網上調節、智慧普法水平。加快推進農村“法律明白人”智慧工程,打造全省農村“法律明白人網校”智慧工程,将農村“法律明白人”的管理、教育、考核、服務等工作全部推送到智能平台上,實現“掌上培養”“指尖服務”。
 
  推進基層智慧治理。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完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建設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綜合服務平台,推進與政務服務、數字城管、應急管理、“互聯網+監管”等領域系統對接。完善鄉鎮(街道)與部門政務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機制。
 
  4.科學化應急管理。
 
  提升監視預警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産綜合監控機制,強化企業監控聯網,實現危險化學品、礦山、煙花爆竹等安全風險監視預警系統智能化升級,加強與相關部門實現系統資源共享,形成廣域覆蓋、智能預警的安全生産風險防控“一張網”。建設全省災害數據庫,構建全省災害風險監視綜合分析平台,實現多災種和災害鍊綜合監視、風險早期識别和預報預警,形成應急避險轉移安置“一張圖”。提升省級公共安全風險監視預警能力,構建全省統一的“智贛119”消防物聯網大數據平台和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的運維中心,全面提高社會消防安全治理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提升指揮決策能力。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建立場景化災害損失評估模型,提升數據核災能力。完善應急指揮“一張圖”,強化預案智能匹配、隊伍調度、物資保障、應急處置等全方位、智能化救援指揮決策支持能力。實現基于“一張圖”的災情信息彙聚、現場災情動态研判、災害事故模拟推演、避險轉移可視化演示和應急指揮輔助決策。
 
  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完善空、天、地一體化的應急通信網絡,實現全方位連接,不斷提升應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持續推進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及相關成員單位部署建設信息采集設備、通信鍊路裝備、通信警報、通信終端、現場指揮裝備、輔助保障裝備等,提升應急資源保障信息化水平。依據航空救援體系建設試點省的部署要求,提升航空救援快速反應能力,實現航空救援的可視化、立體化、智能化。
 
  (四)構建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務體系。
 
  1.打造泛在可及的服務體系。
 
  打造“贛服通”全國政務服務品牌标杆。優化“贛服通”平台業務辦理功能,推進“金融服務專區”“疫情防控專區”等部門及市縣特色服務應用創新。完善“贛服通”服務能力考核指标體系,為移動端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實現省市縣鄉村政務服務五級全覆蓋,不斷拓展“贛服通”服務覆蓋廣度、深度,并與市縣融媒體中心平台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到2022年底,“贛服通”平台用戶日活量達40萬,注冊用戶數3500萬,全力打造全國移動政務服務品牌标杆。
 
  推進政務服務智慧便捷。拓展提升江西政務服務網功能,持續提升網上辦理深度,重點提升政務服務“全流程網辦”比例。各地、各部門非涉密業務系統全部接入“一窗式”綜合服務平台,推動政務服務平台、政務服務大廳等線上線下服務渠道功能升級,做到标準統一、全面融合、服務同質。全面推行“區塊鍊+電子證照+免證辦理”在政務服務場景中應用,加快推進“免證辦理”政務服務大廳建設。到2022年底,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大廳全面實現“免證辦理”。加快推進“自助辦理”“就近辦理”的服務應用和覆蓋延伸。梳理企業群衆全生命周期事項,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提升政務服務智能、精準服務能力。到2023年底,省直部門自建業務系統與“一窗式”綜合服務平台全面實現對接,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率達到90%,初步構建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自助服務體系。
 
  推進政務服務普惠公平。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服務需求,完善線上線下服務渠道,推進各級政府門戶網站和移動應用開展适老化、适殘化及無障礙改造,解決特殊群體面臨的突出問題。擴大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覆蓋範圍,優化數字公共品供給,統籌推進城鄉數字化政務應用,将數字普惠納入城鄉協調發展總體規劃,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進行傾斜,不斷縮小區域、城鄉、社會群體“數字鴻溝”。
 
  強化政務服務“好差評”。持續推進業務系統與政務服務“好差評”系統對接,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推進政務服務“好差評”系統向基層延伸,構建省市縣鄉四級政務服務評價體系。推進“好差評”服務在線上線下多終端覆蓋融合,保障企業群衆辦事即時可評。建立“好差評”閉環機制,做到“有評必答、有差必改”,主動識别、精确化解企業和群衆在辦事過程中遇到的堵點、難點問題。到2024年底,構建全方位的“好差評”體系。
 
  2.提供優質便利的涉企服務。
 
  優化主題服務應用。全面融合線上線下業務,提升企業開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用電用水用氣、不動産登記、納稅、跨境貿易、獲得信貸、辦理破産、知識産權保護等主題便利化水平。不斷深化商事行政審批、投資項目并聯審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證照分離”等改革,探索“一業一證”改革,大力推進涉企審批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費用,持續優化全省營商環境建設。
 
  推動惠企服務精準高效。優化惠企政策在線服務模式,建立規範化常态化政企溝通機制,為企業提供精準高效的政策服務。完善政策兌現服務功能,設立政策兌現代辦窗口,打通多部門數據流,精準匹配惠企政策對應企業,提前開展“模拟審批”,有效減少企業申報時間。推動“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理念向更多領域拓展,讓“辦事不求人”“申請政策不用跑”成為常态,實現惠企政策全覆蓋、能落地、快兌現。及時處置政府網站、服務專線、江西政務服務網、“贛服通”等平台接收到的市場主體訴求,暢通營商環境投訴維權渠道。到2024年底,實現200項政策兌現“一件事一次辦”。
 
  3.提供普惠均等的民生服務。
 
  社會保障。推行電子社保卡,持續深化在社會保障、看病就醫、待遇補貼、政務服務等領域應用,支持社保卡跨業務、跨地區、跨部門應用,實現“人手一卡、一卡多用、全省通用”。構建精準識别、精細分類、專業指導的公共就業服務模式,為服務對象提供個性化服務。打造全省“勞動力地圖”,建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基礎數據庫。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工業和信息化、統計等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全面提升全民參保庫數據質量,為精準擴面提供數據支撐,建立社保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數據庫,全面提升資格認證信息化管理水平。到2024年底,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事項統一辦理、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
 
  民政服務。推進民政業務應用一體化,圍繞社會組織、社會救助、殡葬服務、婚姻登記、養老服務、社區、慈善、兒童收養、兒童福利、殘疾人福利十大民政服務,構建“互聯網+民政服務”體系,推動人臉識别、指紋認證等智能化技術和民政業務全面匹配、深度融合。到2024年底,實現民政主要業務信息化基本全覆蓋,民政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率達到80%以上。
 
  教育教學。整合教育信息化資源,完善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台和終身學習賬号體系,面向不同需求學習者提供高水平多樣化内容供給。深化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應用,推進大數據與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服務深度融合,實現教育信息閉環管理。推廣“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推進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加快智慧教學課堂改造。到2024年底,“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建設初見成效,智慧閱讀、智慧安防等全面推進,實現全省智慧校園全覆蓋。
 
  交通運輸。建立全省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搭建交通基礎設施運營、交通運輸客運信息、物流信息等平台,構建公鐵水空一體化電子信息服務體系。推動公路、樞紐、港口、航道等智慧化建設,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高示範性的智慧“公+水”建設樣闆。試點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服務區、智慧客運樞紐等創新應用示範工程,重點推進南昌、贛州等地智慧出行及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基于5G的車路協同的智慧物流示範區、智慧停車示範、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場景等項目。到2024年,建成各類智慧交通工程10個。
 
  醫療保障。優化醫療保障公共服務,統一服務清單,實現醫療保障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推進醫保标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統一醫療保障業務标準和技術标準,完善全省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全面推廣應用醫保電子憑證,實現全省醫保經辦機構和定點醫藥機構具備電子憑證應用條件,覆蓋醫保支付、經辦服務等應用場景。建立統一的醫療保障服務熱線,加強經辦能力建設,大力推進服務下沉,實現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增強醫藥服務可及性,規範“互聯網+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發展,打通“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健全短缺藥品監視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到2024年底,加快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衛生健康。優化提升全省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及時精準有效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業務系統,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發展及應用,提高“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水平。加快智慧醫院建設,健全完善互聯網醫院監管平台,打造智慧醫院江西樣闆。加快推進居民電子健康碼規範應用,重點解決醫療健康服務“一院一卡、互不通用”問題。加快智慧醫療建設,打造一批典型示範應用,推進“優智衛”品牌升級版建設。開展“5G+醫療”健康服務試點,形成一批技術先進、性能優越、效果明顯标志性應用。積極促進新技術與衛生健康緊密融合,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醫療健康新型服務模式。到2024年,全省智慧醫院覆蓋率達到80%,基本建成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
 
  安居服務。提升住房相關業務信息化水平,優化升級江西省住建雲平台。建設省住建大數據平台,彙集房産交易網簽數據,實現從房地産開發、房屋交易、物業服務到房屋征收的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防控房地産市場風險,提升房地産市場監管效能。打造保障性房屋租賃公共服務平台,構建高效、協調、共享、安全的業務辦理和監視分析系統。改造住房公積金監管和服務平台。推進公積金結算應用系統聯網接入,跨城市信息共享,完善公積金歸集、提取、貸款、會計核算、業務統計和行政辦公等各業務環節的全過程數字化管理和監督體系。
 
  智慧商務。加快商務信息化建設。建設國際投資“單一窗口”,建立集招商推介、投資咨詢、項目建設、政務服務、投訴維權于一體的投資促進體系,實現投資促進、投資對接、投資服務、落地管理、運行監視等全鍊條閉環管理。加強全省綜合保稅區統計和調度信息化建設。提升我省綜合保稅區統計和調度信息化水平,推進智慧口岸建設,對全省口岸、機場實現可視化監控,打造集約高效的江西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文化旅遊。加快全省旅遊大數據中心和智慧監管平台提質升級,優化“雲遊江西”推廣與服務平台。支持智慧景區、智慧圖書館、智慧文化館、智慧博物館建設,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發展沉浸式體驗、虛拟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化和旅遊服務,打造江西文化和旅遊新業态。深化景區視頻數據應用,加強我省旅遊景區客流承載量預警監視能力。到2024年,全省4A級以上旅遊景區、設區市級博物館和重要景區實現智能導遊、在線預訂等數字應用服務全覆蓋。
 
  (五)健全智能精準的生态治理體系。
 
  1.提升生态治理智能化水平。
 
  推進自然資源保護數字化應用。提升面向監管決策、政務服務和調查評價等“多應用”的江西省國土空間大數據共享與服務能力,完成71個江西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升級改造,采集覆蓋全省的各種基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形成江西省時空大數據庫。推進江西省自然資源和不動産登記監視指揮中心、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衛星遙感影像綜合監管服務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天地圖、自然資源執法監察智能管理平台、江西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等項目建設。
 
  推進智慧林業綜合管理信息化。整合各類林業數據,統一林業數據标準,打造林業“一張圖”“一個庫”“一套數”。加快智慧林業建設,打造智慧國土綠化、智慧林長制、智慧林業災害防治、林業項目資金管理等一批示範性智慧應用,實現林草資源動态監視、智能監管。重塑林業管理機制,建設林業智慧政務服務,實現林業管理一體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有效提升全省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統籌智慧水利建設。圍繞水資源、水生态、水環境、水災害問題,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按照“1+2+3+N”總體框架,持續完善“江西水利雲”和水利通信網、水利信息采集網絡“兩張網”,重點推進小型水庫雨水情測報和安全監視,建設全要素動态感知的水利監視體系,提升涉水信息動态監視和全面感知能力。加強智能化應用,探索構建數字孿生流域,鼓勵基層水利應用創新,努力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智慧水利體系,提升水利業務精細管理及決策支持能力。
 
  強化生态環境精準監視。升級生态環境大數據資源中心,加強數據标準規範建設和彙聚共享。推進生态環境智能監管應用,深化水、氣、土、應對氣候、固廢、輻射、環評、監視、執法等核心業務系統建設。提升生态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和生态環境信息化網絡安全及運維能力。加強5G、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傳感器等技術應用,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手段整合與挖掘環保數據資源,提升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流域污染防治等決策能力,完善生态環境監視網絡,建立生态環境智能監管綜合應用體系,全面提高生态環境精準監管能力。
 
  2.推進生态文明數字化轉型。
 
  推進生态文明數字化應用。拓展江西省“生态雲”大數據平台應用,持續融合各類生态文明數據,深化生态文明監視、預警、評估等,全景展示江西生态文明建設成果,全面提升我省生态文明綜合決策、監管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推進綠色低碳數字化應用。全面集成碳考核、碳市場、能源活動等相關數據,持續推進國家統一碳市場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的聯建聯維,整合我省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提高我省碳市場信息化水平。構建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碳排放智能監視和動态核算體系,推動形成集約節約、循環高效、普惠共享的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标順利實現。
 
  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碳普惠機制,通過專業數據庫和交易服務平台,對居民的減碳行為給予政策鼓勵與市場激勵,促進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轉型,推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共創低碳社會。
 
  (六)建立高效協同的政務運轉體系。
 
  1.促進政務一體化大協同。
 
  升級拓展“贛政通”。加強平台覆蓋範圍,推動參與政務活動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鄉鎮(街道)、村(社區)全部接入。深化分廳門戶建設,整合接入各類應用,引導各地創新應用場景。完善贛政通政務協調平台功能,推進項目疊代升級,構建功能全面、界面簡潔、使用便利、運轉順暢的政務支撐平台。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在日常辦公中的應用,全面覆蓋政府辦文、辦事、辦會及督查督辦等事項,實現公職人員随時辦、随身辦。推動跨部門公共服務線上化,實現政務辦公“一網辦、掌上辦”。到2024年,基本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公職人員使用率達90%以上。
 
  推進内部業務流程優化。實施機關内部辦事“最多跑一次”改革,重點解決機關内部辦事多次跑、多頭跑、時間長、環節多、簽字煩等問題。梳理跨部門跨層級以及部門内部辦理的相關事項,編制“一次不跑”和“隻跑一次”清單。按照辦理“一件事”的标準,推行“一口受理,聯辦聯結”的辦事方式。全面優化部門間“一次不跑”和“隻跑一次”業務協同模型和網上辦理流程,構建統一的業務協同平台體系,不斷推進協同辦理事項網上辦理。到2024年底,基本實現機關内部辦事“最多跑一次”。
 
  2.促進政務運轉提質增效。
 
  建立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機制。統籌推進決策信息資源系統升級,建立政策法規咨詢庫和決策案例庫,構建多元數據智能分析模型和大數據綜合分析系統,擴展綜合決策分析應用場景,在城市運行、生态環境監視、經濟運行、管理效能評價等領域建立專業預測、分析、研判模型和算法,為政府決策提供監管評價、運行管理、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結構性、趨勢性分析,全面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
 
  推動公文辦理高效便捷。完善省政府電子公文傳輸平台,暢通省、市電子公文交換通道,實現電子公文跨部門、跨層級立體流轉,征求意見、文件會簽、聯合發文等無障礙辦理。規範電子公文标準接口,推動省政府電子公文傳輸系統與各級政府辦公系統的安全對接,推進電子文件在重點領域範圍應用。進一步完善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電子文件在線歸檔功能,配備電子檔案信息管理系統,推進機關開展來源可靠、程序規範、要素合規的電子文件以電子形式單套制歸檔。推進數字檔案館和數字檔案室建設,加快紙質檔案數字化,規範電子文件和電子檔案管理,提升檔案信息化水平。
 
  實現政府會議智慧管理。加大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政府會議管理中運用,實行會議預訂在線化、會議簽到智慧化、會場安排智能化、工作銜接精細化等全流程智慧會議管理,切實提升會議保障效率。
 
  升級改造全省視頻會議應用。融合現有各部門自建視頻會議系統,彙聚各部門視頻資源,提高會議系統圖像清晰度标準,支持移動會議和多會議召開功能。橫向打通部門視頻會議聯通壁壘,縱向構建一套省市縣鄉四級政務外網高清視頻會議系統,實現全省各層級各部門随時、随地、多場景的綜合視頻會商服務。建成縱向貫通、橫向融合、共享共用的跨區域、跨行業的省級視頻傳輸交換平台,實現應急值守、指揮調度、日常協同等能力顯著提升。
 
  優化督查督辦方式方法。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構建結構合理、技術先進、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全省督查督辦系統,不斷完善督查考核方式方法,形成以“互聯網+督查”為重要手段的工作格局。對重大決策部署、《政府工作報告》、目标績效管理等落實情況全程動态跟蹤、實時提示、及時辦理,做到“重點事項跟蹤督、難點事項反複督”。加強與國務院辦公廳“互聯網+督查”系統貫通融合,使數據上報、受理轉辦、跟蹤督辦更加便捷高效。推動行政審批、監管執法、公共資源交易等全流程數字化運行、管理和監督,實現行政行為全程留痕留印、風險可控和過往可溯,提升行政行為的法治化、規範化、程序化水平。
 
  提升省政府值班調度能力。搭建數據來源廣泛、邏輯關聯、時效性強的政府值班綜合指揮平台,推進新一代技術與政府數字化轉型的深度融合,提升實時分析、即時分析能力,實現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與信息捕捉,形成以大數據為支撐的個性化、科學化、精準化決策支撐系統。接入省直各部門的業務管理、指揮中心平台,實現一屏全覽的綜合展示,實現端到端的實時信息獲取、監控。
 
  3.優化數字政府體制機制。
 
  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将數字政府建設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改革整合優化政府審批、服務、監管、執法等職責,理順各地區各部門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等方面的職責關系,強化政府對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與網絡空間的管理職責,構建與數字政府相适應的政府職責體系,推動政府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
 
  優化組織運行架構。适應數字化轉型要求,推動政府組織運行架構持續優化,實現知識信息共享、組織在線協同和業務高效運轉。動态評估組織運行狀況和政府履職效能,通過重塑業務流程、創新協同方式和優化機構設置,打造扁平高效、整體聯動、彈性敏捷的政府組織運行架構。
 
  創新政府治理模式。将“數字化思維”融入政府治理全過程,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網絡,加快政府治理模式向政民雙向互動、線上線下融合轉變,推進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全方位創新和改革,推動實現政府治理更加精準高效、規範透明。
 
  (七)構建優質均等的政務公開體系。
 
  1.加強政務公開渠道建設。
 
  深入推進政府網站集約化。在省市兩級政府網站集約化平台的基礎上,形成分類科學、集中規範、共享共用的省市兩級統一政務信息資源庫,對政府網站集約化平台上各網站的信息資源統一管理,實現統一分類、統一元數據、統一數據格式、統一調用、統一監管。推動政府門戶網站與政務服務網深度融合,實現數據同源、服務同根。構建網上政府的數據底座,推動公開、互動、服務融合發展,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實現信息“一網通查”、互動“一網通答”、服務“一網通辦”、監管“一網通管”。
 
  建設政務新媒體傳播矩陣。加強政務新媒體運營管理,常态化開展全省政府系統政務新媒體監視預警,健全政務新媒體監管機制。加快政府網站與政務新媒體融合發展,實現整體發聲、聯動發聲。加強縣級政務新媒體與本地區融媒體中心的溝通協調,提升信息發布、解讀回應、政民互動的整體水平。加快建設以省政府微信公衆号為龍頭,各地各部門政務新媒體為主體的整體協同、響應迅速的政務新媒體矩陣體系,建成一批群衆愛看愛用的優質精品賬号及應用,着力提升回應關切、輿情引導能力,形成協同聯動、矩陣傳播的工作格局。
 
  提升政務公開專區服務水平。建設省級政務公開專區,示範推動全省政務公開專區建設。各地依托行政服務大廳,加大政務公開專區建設力度,聚焦企業群衆全生命周期事項标準化規範化,融合線上線下政務公開與服務,完善優化政務公開專區功能。在做好政府信息查閱、依申請公開受理、窗口辦理等常規服務外,設立政策咨詢綜合服務窗口,及時準确地為企業、群衆提供“一号答”“一站式”的政策咨詢服務。
 
  2.強化政策發布解讀回應。
 
  精準解讀重大政策措施。依托政府網站“政府信息公開”專欄,集中統一發布解讀政府規章、規範性文件和重點領域信息。升級省政府門戶網站政策智能問答平台,開發更加精準智能、更加及時高效的政策問答功能和政策在線咨詢辦理功能。将政策文件及解讀材料轉換為适于新媒體傳播的形式,及時通過政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渠道,向企業和群衆主動推送,提高政策信息的到達率和适用度。大力開展政策推送、政策兌現、監督評價的全鍊條服務,提高政策兌現率。
 
  提高政策解讀工作質量。探索建立省政府政策解讀專員制度,由省政府各部門确定1-2名工作人員擔任政策解讀專員,依托省級政務公開專區和省政府門戶網站,為企業和群衆提供政策解讀和咨詢服務。創新政策解讀形式,綜合運用新聞發布會、在線訪談、圖文漫畫、事例講解、短視頻等形式開展多元化解讀。統籌政府信息公開咨詢電話、領導信箱和行政服務大廳等線上線下互動渠道,提高解讀重要政策和處理民生訴求的能力。
 
  增強回應社會關切效果。健全完善政務輿情常态化監視、研判、處置和回應機制,加強政務輿情處置回應台賬管理,以解決政務輿情背後問題的實際成效回應社會關切。增強回應工作的主動性,通過網上調研等方式,及時準确了解掌握社會公衆對政策執行效果的反饋與評價,主動回應存在的共性問題,助力政策完善。密切關注涉及疫情防控、房地産、金融、工資拖欠、環境污染和生态破壞、食品藥品安全、教育、醫療、養老、安全生産以及困難群衆生活等方面的輿情并及時作出回應,助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八)構建開放共享的數據資源體系。
 
  1.加強數據統籌管理。
 
  建立健全數據采集機制。推進鄉鎮(街道)、村(社區)數據資源建設,實行鄉鎮(街道)、村(社區)數據綜合采集,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加強全省政務數據資源統籌彙聚管理,明确數據歸集、共享、開放、應用、安全、存儲等職責,實現政務數據應歸盡歸、社會數據按需歸集,建立“一數一源、多源核驗”的數據更新維護機制。
 
  優化完善數據中心。2022年底前,對省直部門和各設區市數據互通情況開展一次深入調研,進一步摸清底數,編制清單,逐一查找症結,打通堵點。重點推進高頻共享庫、特色主題和專題資源庫、社會數據和物聯感知數據庫建設。完善全省統籌建設的人口、法人、電子證照、公共信用、空間地理、城鄉冷鍊物流等高頻共享數據庫,提供跨業務、跨數據庫的統一數據訪問接口,提供高頻共享庫的日常維護工具和異地的容災備份與恢複工具,提供高效、實時的數據服務,滿足各地各部門業務需求。建設全省跨行業、跨部門、動态更新的特色主題庫,推動業務部門依托高頻共享庫建設以部門業務為主線的主題庫和以公共業務為主線的專題庫。探索彙聚科研機構、互聯網企業等社會數據。
 
  2.完善數據共享體系。
 
  編制完善政務數據目錄和供需對接清單。推進政務數據共享開放清單化管理,組織省市縣三級政務部門按照“三定”要求,依法依規梳理形成标準統一、銜接一緻、完整有效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對照政務信息資源目錄,以滿足業務需求為目标,編制形成政務數據供需對接清單,并納入全省一體化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運行管理、及時更新。采用協商、采購、合作開發等方式,推動公共服務機構、相關企業及第三方平台等方面共享的數據,并及時納入清單管理。
 
  強化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樞紐功能。推動省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向鄉鎮(街道)延伸,建立鄉鎮(街道)與部門政務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機制,并與國家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對接,形成上聯國家、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全省一體化政務數據共享體系。推動與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數據互聯共享,提升政務數據為黨委決策的服務支撐能力。
 
  3.加強數據共享應用。
 
  推進數據高效共享。加快推進省級垂管的業務系統進行技術改造,确保已共享的政務數據及時可用。加快推進共享數據高質量應用,開展政務數據共享特色應用建設。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建立健全政務數據供需對接、共享激勵機制,開展數據共享績效評估,提高數據共享精确性。舉辦全省政務數據共享應用觀摩會,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做法,促進全省政務數據高效共享共用。
 
  完善數據回流。穩步推進省級統建系統數據向各設區市數據中心回流的機制和流程建設。推進全省政務數據雙向流動通道建設。各設區市向省政府各部門提出數據回流需求,由省大數據管理部門統籌彙聚相關數據後,按照所屬地域原則将數據回流至各設區市。實施“數據回省”,各設區市通過回流數據通道将基層政務數據向省級彙聚。
 
  4.推進數據開發利用。
 
  推進公共數據開放。編制公共數據開放目錄和責任清單,升級完善全省統一的數據開放平台,并與國家公共數據開放平台對接,同時對接各設區市數據開放平台,形成全省一體化公共數據開放體系。做好江西省政務數據開放網站改版,加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醫療、教育、交通、環境等重點領域政務數據有序開放力度。探索政企數據融合的标準規範和對接機制,将水、電、氣等主要公共服務數據納入開放範圍。制定政府部門采購社會數據管理辦法,推進“統采共用”,提升數據集約化利用水平。持續舉辦開放數據創新應用大賽,打造賽事品牌,落地一批有競争力的數據創新應用産品或解決方案。
 
  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建立健全覆蓋原始數據、脫敏處理數據、模型化數據和人工智能化數據等不同數據開發層級的新型大數據綜合交易機制,加快推動全省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探索建立省大數據交易中心,構建大數據交易平台,探索開展大數據确權、定價、交易、權益分配和規範應用,促進數據産業化發展,打造全省數據交易生态體系。在數據資源共享、數據交易、數據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立法探索,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強有力支撐,打通數據流通鍊條的基礎,保障數據交易安全。
 
  (九)構建智能安全的數字基座。
 
  1.夯實基礎設施體系。
 
  升級改造電子政務外網。加強新型前沿技術應用,提升數字政府建設的支撐能力。統籌協調推進各部門非涉密業務專網和業務系統遷移至政務外網,加快提升政務外網集約化水平。2022年,啟動省政府辦公廳業務專網遷移工作,啟動電子政務外網改造和省政府内網二期建設。2023年底前,完成省市縣鄉四級政務外網升級改造工作。持續推進政務外網村(社區)“最後一公裡”網絡接入,實現“村村通”和五級全覆蓋。深入推進政務外網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完善網絡邊界檢測控制能力、聯網終端安全管控能力和網絡安全态勢監視能力,保障政務外網整體安全性。全面推進IPv6(第六代互聯網協議)規模化應用,推進政務網、數據中心及相關業務系統、應用平台等方面全面實現支持IPv6。
 
  擴容完善政務雲平台。統籌建設全省“一朵雲”,形成1個省級政務雲、11個設區市政務雲和N個行業雲的“1+11+N”的全省域雲基礎架構。擴容政務雲平台計算、存儲、網絡和安全資源,完善政務雲平台IPv6承載能力,為數字政府應用提供安全、穩定、可靠的雲計算資源能力。統籌全省政務雲災備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安全可控的政務雲災備能力,定時同步主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數據。完善省級政務雲同城雙活數據中心和異地災備數據中心建設,提升政務信息系統容災備份能力。鼓勵各設區市政務雲節點之間形成備份合作機制。
 
  優化大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按照集約高效、共享開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務原則,支持各設區市打造區域政務大數據中心。引導其他地區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序發展規模适中、集約綠色的大數據中心。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電信企業等開展綠色節能、高效計算的行業型數據中心建設,構建形成省級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市級大數據中心和行業級大數據中心的“1+11+N”大數據架構體系,并逐步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實現政務數據統籌存儲、統籌治理、統籌共享、統籌安全。到2024年底,建成省級大數據中心和11個設區市大數據中心及若幹個行業數據中心。
 
  2.強化基礎支撐體系。
 
  (1)統一應用支撐。
 
  可信身份認證。持續完善可信身份認證系統,接入、整合多種身份認證方式和認證源,建立面向自然人、法人、公職人員的全省統一賬戶庫,加快推進全省各級各類政務信息系統接入,并對接國家政務服務平台統一身份認證系統。
 
  統一電子證照。拓展電子證照的種類,涵蓋黨政機關簽發的證件、執(牌)照、證明文件、批文、鑒定報告。按照國家統一規範,升級改造我省電子證照系統,完成與國家政務服務平台電子證照共享服務系統的對接,實現電子證照全國互信互認。深化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事項的應用,切實解決企業和群衆辦事重複提交材料、證明等問題。
 
  統一電子印章。按照國家電子印章和電子簽名标準規範,建立全省權威、規範、可信的統一電子印章系統,為政務事項的審批、辦結、證照生成等環節提供電子印章制章、用章、驗章等服務。推進電子印章在政府内部管理中的應用。
 
  統一支付平台。持續完善全省統一公共支付平台,實現非稅收入收繳業務全覆蓋,滿足群衆公共服務類繳費項的需求。依托政府非稅收入收繳體系,整合線上線下支付渠道,拓展各類資金結算功能,實現多種電子化支付方式接入,為“全程網辦”提供安全、統一、便捷的資金結算服務。
 
  統一業務流程管理。根據各部門政務服務業務流程共性需求,提供流程設計和管理标準化組件,推動跨部門業務流程銜接,提高業務間的交互效率,實現業務整合。
 
  統一智能客服系統。加快整合各地、各部門非緊急非警務類服務熱線,統一納入江西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以江西政務服務網、“贛服通”平台為依托,打造全省統一的智能客服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服務熱線信息内容進行挖掘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建立規範運行處理機制,努力讓政務服務更高效、讓群衆辦事更便捷。
 
  統一“區塊鍊”服務支撐。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以區塊鍊底層技術平台為基礎,構建全省統一的政務BaaS(區塊鍊即服務)平台,為各部門提供“統管共用”的區塊鍊政務應用支撐服務。研究推進基于區塊鍊技術的數據共享體系和政務應用平台建設,重點在“贛服通”、不動産登記等領域探索應用,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區塊鍊政務服務應用場景,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提升服務效率。
 
  統一人工智能服務平台。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省政務雲平台等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務人工智能服務平台,為各部門提供算力、算法支撐服務。重點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身份認證、在線客服、行政審批等領域場景應用,提升政務服務智能化水平。
 
  統一地理空間信息高頻庫。加快梳理彙聚各地各部門地理空間數據資源,建立政務地理信息數據共享規範及數據目錄,形成全省統一的地理空間信息高頻庫。制定地理空間數據管理辦法,形成政務地理信息數據資源體系管理與應用服務支撐信息化機制,按需提供數據服務。完善各類地理空間數據質量,提高數據共享和公共支撐能力。
 
  (2)運行維護支撐。
 
  統籌各地各部門運維力量,按照統一聯動、分級分别負責的原則,明确基礎設施、共性支撐、應用體系不同環節的運營運維責任。統一的雲、網、數基礎設施和共性應用支撐體系由省級主管部門負責運營運維,構建順暢高效的運維保障機制,制定運維服務标準規範,構建“政企合作、管運分離”的長效運營機制,為數字政府建設運營提供長期、穩定的服務支撐。
 
  (3)标準規範支撐。
 
  推進全省數字政府建設标準化工作,貫徹落實國家、地方、行業等相關标準,協調推動标準制定、修訂完善、貫徹實施等工作。按新需求梳理、優化現有标準規範,新增制定數字政府建設領域涉及體系架構、基礎平台、政務服務、數據共享、業務應用、安全運維和技術應用等方面各類标準,形成完整的标準體系,賦能數字政府建設。定期開展标準實施情況監督和實施效果評估,推動标準規範全面貫徹落實。
 
  (十)構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
 
  1.強化安全管理責任。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切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守住網絡安全底線。明确數字政府全流程安全管理責任,各地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統籌做好數字政府建設安全工作,構建全方位、多層級、一體化安全防護體系,形成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聯動機制。建立數字政府安全評估、責任落實和重大事件處置機制,加強對參與政府信息化建設和運營企業的規範管理,确保政務系統和數據安全管理邊界清晰、職責明确及責任落實。
 
  2.落實安全制度要求。
 
  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依法推進數字政府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數據分類分級保護、風險評估、檢測認證等制度,對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重要民生、重大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國家核心數據實行更嚴格的管理制度,按照有關标準和技術要求進行數據清洗、脫敏、脫密、格式轉換等處理,加強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防護。依法收集和使用個人和企業數據,加大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隐私、個人信息等數據保護和監督力度,完善相應的申訴處理和問責機制,依法加強重要數據出境安全管理。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和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建立健全網絡安全監視預警機制,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檢查,提升數字政府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水平。
 
  3.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動态監控、主動防禦、協同響應的數字政府安全技術保障體系,持續提升全方位監視預警和安全防護水平。充分運用安全技術手段提升主動監視、态勢感知和威脅預測能力,強化日常監視、通報預警、應急處置,健全完善安全事件應急體系,加強網絡安全風險事件發現和預警能力。持續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加快推進核心技術研發,強化自主可控技術和産品應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統籌協調。成立全省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工作專班。專班由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委網信辦、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财政廳相關負責同志參加具體負責統籌推進和協調解決數字政府建設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加強對省政府各部門政務信息化項目的日常調度,省發展改革委在審批省直部門信息化項目時,要征求工作專班意見,确保與數字政府建設整體布局相銜接。省直各部門要明确内設機構和人員負責數字政府建設工作,确保數字政府建設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鼓勵各地各部門開展試點工作,2023年底前,建設一批數字機關,形成一批可複制推廣的創新模式。
 
  (二)健全政策法規。
 
  及時清理現行地方性法規、規章和制度規範中與數字政府建設不相适應的條款,推動政策補齊,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法治保障。研究制定數字政府建設工作相關制度,包括數字政府項目管理、建設運營管理、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政務公開、政務服務管理、績效考核、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等制度。建立數據保障相關政策法規,完善大數據管理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規範剛性的制度體系,為全省數字政府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做好資金保障。
 
  各級财政要統籌做好數字政府建設經費保障工作,探索建立綜合論證、聯合審批、綠色通道等項目管理新模式,滿足數字政府建設快速部署和彈性擴展的需求,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項目管理效能。建立科學合理的資金審核機制,建立适應臨時性、軟件類和運維類項目所需的财政預算資金池,規範數字政府項目的預算編制和資金使用管理。探索“政府投資+金融資本+企業服務”相結合的多元化融資與運營服務模式,吸引各類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
 
  (四)加強隊伍建設。
 
  将數字政府建設列入各級政府機關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學習培訓内容,全面提升公職人員數字化素養。加大政府數字化專業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暢通數字政府建設幹部人才選任渠道,豐富選拔方式,建設一支既精通政府業務又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複合型人才隊伍。推動建立“首席數據官”或“數據專員”機制,強化大數據在政府部門中的應用。建立各級數字政府專家委員會和省級專家庫,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重要決策參謀和智力支撐。
 
  (五)強化考核評估。
 
  建立健全公開、透明、公正的常态化考核評估機制,将數字政府建設納入全省綜合考核,建立創優争先機制和定期督查機制。按計劃定期開展重大任務落實情況督促檢查和第三方評估,加強統計監視、協調調度、績效評估和考核監督,加強對數字政府建設成果成效及運營情況進行評估。

附件列表

"; var newst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rintpage).innerHTML; var oldstr = document.body.innerHTML; document.body.innerHTML = headstr+newstr + footstr; // document.body.innerHTML = newstr; // console.log(headstr + newstr + footstr) window.print(); document.body.innerHTML = oldstr; return false; } function doPrint() {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sprnstr = ""; eprnstr = "";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prnhtml; window.print(); location.reload(); //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字體控制 //$('.dy_con p').dytips_r({ // btnMinusClasseId: '#dytips_r-m2', // btnDefaultClasseId: '#dytips_r-d2', // btnPlusClasseId: '#dytips_r-p2', // btnMinusMaxHits: 1, // btnPlusMaxHits: 5, // sizeChange: 2 //}); //$(function () { // var S = $('.dy_con p').css("font-size"); // $('.dy_con p').css("font-size", "16px"); //}) //$("#dytips_r-m2").click(function () { // var size = $('.dy_con p').css("font-size"); // $('.dy_con p').css("font-size", size + "!important"); //}) //$("#dytips_r-d2").click(function () { // var size = $('.dy_con p').css("font-size"); // $('.dy_con p').css("font-size", size + "!important"); //}) //$("#dytips_r-p2").click(function () { // var size = $('.dy_con p').css("font-size"); // $('.dy_con p').css("font-size", size + "!important"); //}) /** * 分享QQ好友 * @param {[type]} title [分享标題] * @param {[type]} url [分享url鍊接,默認當前頁面鍊接] * @param {[type]} pic [分享圖片] * @return {[type]} [description] */ function shareQQ(url, title, pic) { var param = { url: url || window.location.href, desc: '', /*分享理由*/ title: title || '', /*分享标題(可選)*/ summary: '',/*分享描述(可選)*/ pics: pic || '',/*分享圖片(可選)*/ flash: '', /*視頻地址(可選)*/ site: '' /*分享來源 (可選) */ }; var s = []; for (var i in param) { s.push(i + '=' + encodeURIComponent(param[i] || '')); } var targetUrl = "https://sns.qzone.qq.com/cgi-bin/qzshare/cgi_qzshare_onekey?" + s.join('&'); window.open(targetUrl, 'qq', 'height=520, width=720'); } /** * 微信分享 * @return {[type]} [description] */ function weixin() { if (jQuery("#qrcode").attr("style") != "display:block") { $("#qrcode").qrcode({ width: 256, height: 256, text: window.location.href }).attr("style", "display:block") } } /** * 分享新浪微博 * @param {[type]} title [分享标題] * @param {[type]} url [分享url鍊接,默認當前頁面] * @param {[type]} pic [分享圖片] * @return {[type]} [description] */ //jQuery("#share1").click(function () { //}) function sinaWeiBo(title, url, pic) { var param = { url: url || window.location.href, type: '3', count: '1', /** 是否顯示分享數,1顯示(可選)*/ appkey: '', /** 您申請的應用appkey,顯示分享來源(可選)*/ title: title, /** 分享的文字内容(可選,默認為所在頁面的title)*/ pic: pic || '', /**分享圖片的路徑(可選)*/ ralateUid: '', /**關聯用戶的UID,分享微博會@該用戶(可選)*/ rnd: new Date().valueOf() } var temp = []; for (var p in param) { temp.push(p + '=' + encodeURIComponent(param[p] || '')) } var targetUrl = 'http://service.weibo.com/share/share.php?' + temp.join('&'); window.open(targetUrl, 'sinaweibo', 'height=430, width=400'); }
  • 聯系電話:125641455
  • 辦公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積玉橋前進路四清村51号
  • 主辦單位: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
  • 技術支持:智慧城市網www.afzhan.com
  • 版權所有 © 沙龙国际sa36亚洲第一品牌 All Copy Right 2003-2022
微信公衆号
  • 湖北安防協會
  • 湖北省無人機協會
京ICP備18049900号-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2822号

XML 地圖